一杯天津衛,知晓天津事——“海河之子”李叔同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。
一杯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。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
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

大多人知道李叔同,也主要是因为那首耳熟能详的《送别》,却不知道李叔同生于天津长于天津学于天津,是名副其实的“海河之子”。

李叔同的前半生,是鲜衣怒马、极尽绚烂的翩翩公子;他的后半生,是皈依佛门、清静修为的弘一法师。



一杯天津衛 知晓天津事




天津衛酒,天津人自己的酒


一款具有天津地标性文化内涵的典藏佳酿

今天来讲述李叔同跌宕起伏而又惊世骇俗的一生... ...


少年李叔同


#1


1880年,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巨富家庭。父亲李筱楼,进士出身,曾官至吏部主事,后辞官承父业经商,生意越做越大。

李叔同出生那天,有喜鹊衔松枝至,家里人都认为这是天降祥瑞,李家三公子,以后必是栋梁之材。

他也的确没有辜负众人的厚望。天资聪颖,五岁诵读名诗格言,六七岁时攻读《昭明文选》,11岁习《四书》,“年十三,辄以篆刻和书法名于乡。”

不幸的是,父亲在他5岁那年去世了,失去了庇佑的母子,生活每况愈下。他26岁时,母亲离世,当李叔同从上海运送母亲遗体回李家时,却被告知“依旧规,外丧不进门”。

早就痛恨旧规的李叔同,愤而为母亲举行西式葬礼。

母亲的离世,抽去了他赖以寄托的心理支撑,也让他顿悟了世态人情和世间因缘的真相。

“人生犹如西山日,富贵终如瓦上霜。”

这是李叔同年少时最为深切的感受,亦成为贯彻他一生的信念。



#2


后来,这个在原生家庭郁郁不得志,科举之路又屡屡受挫的少年,一头扎进了滚滚革命浪潮。奈何他支持的维新变法,只维持了短短百天便宣布失败。

李家人因担心受牵连,让他搬出,李叔同于1898年10月,携眷迁居上海。在上海,李叔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。

应好友许幻园邀请,李叔同住进城南草堂——被称作是红楼梦中宅院的地方。

那时,李叔同与许幻园,袁希濂、蔡小香、张小楼义结金兰,号称“天涯五友”,几人志同道合,常于城南草堂一起讨论诗词歌赋。

然而很快,被看作是大观园的城南草堂,变成了落寞驿站。

一个黄昏,许幻园站在门外与李叔同告别,“我家破产了,我要暂时离开上海,后会有期吧……”

李叔同追出去,只看见苍茫大雪,他独自在雪中伫立良久,返身伏案写下《送别》。生逢乱世,谁也把握不了自己的命运。

再后来,李叔同天津老家破产,他东渡日本回国,经历失业又就业,暂在杭州安顿下来,于杭州师范学校教授图画与音乐。

那时他常与好友夏丏尊几人于湖心亭吃茶,偶尔记忆过去,总觉踌躇满志,故人已远,旧事亦难再提。


弘一法师


#3


1918年,38岁的李叔同,身披海青,带着几件随身物品,于杭州虎跑寺出家,法名“弘一”。

他的放下,是真正彻底地放下。

他给母亲上完坟,将所有收藏的书画、金石等物品,都送给友人,所有钱财,寄给家室,与其诀别。

从此,世间再无李叔同。

此后20多年间,弘一法师行游各地,锡杖芒鞋,经常自己挑着行李;他严守“过午不食”,生活极为清苦。

好友夏丏尊后来曾与弘一见过一面,“破席子摊开,里面是旧被子,两三件衣服卷起来便是枕头,这便是弘一所有的行李。”

看似身心极苦的弘一,内心却很澄明,他虽告别红尘,却仍以入世之心,传经布道,弘扬佛法,救助百姓。

他将失传700多年的南山律宗发扬光大,终成律宗第十一代祖师。


李叔同作品


#4


李叔同的一生,是才华横溢的,底色却是悲凉的。

这一生,六十二年,李叔同的身上的标签和头衔很多:

文学上,他是享誉国际的词作家,一曲《送别》传颂至今;

音乐上,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启蒙者,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中国人;

绘画上,他堪称中国现代美术之先驱,是中国油画之鼻祖;

戏剧上,他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人;

书法上,他是近代著名书法家;

篆刻上,他是西泠印社的早期成员,领风气之先;

教育上,他桃李满天下,培养出丰子恺、潘天寿、刘质平等大批著名艺术家;

佛学上,他被尊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。

他曾在这世界短暂驻足,发光发热,却又在一切尘埃落定后,放下了这一切。



于丹曾说:“生命中的那些红尘过往、意气飞扬,从来就不会消散。它们深深镌刻在历史的深处,珍存在后人的记忆中。

一杯天津衛,知晓天津事!关注天津衛酒集团公众号,继续带您了解天津!


上一篇:一杯天津衛,知晓天津事——“东方的莎士比亚”曹禺
下一篇:一杯天津衛,知晓天津事——教育家张伯苓